一平方米的盛大旅行

———读《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

期次:第403期    作者: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 杨 灿   查看:39




  在我们这个城市化疯狂发展的时代,如何让孩子们和童心未泯的成年人较为真切地了解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精致性?如何借助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重新认识自己的动物感受能力,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如何真正做到与其他一切物种平等相处,切身体会大自然的复杂关联性和整体性?
  美国南方大学生物学教授戴维·乔治·哈斯凯尔对此有同样的迷惑:“我们能否通过凝视叶子、岩石和水珠打开的一扇小窗口,窥见整个森林”?他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试图从生物学家的视野回应人类文化中种种以小见大的努力,诸如西藏的曼陀罗或布莱尔的‘一沙一世界’”。他相信,森林里一平方米的区域就能鲜明生动地揭示出森林的真谛。田纳西州东南山丘上的一片林子(戴维满怀敬意地喻之为“坛城”)成为了这个“小窗口”:在这一平米的小树林里,有着20多种树木,以及一些低矮的植被、真菌和小动物。戴维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连续观察,他坚守不扰乱、不杀生、不挖土的原则,以静观和冥想的考察方法,从这一平米的草蛇灰线里从容“窥见整个森林”。他心无旁骛地观察日出的鸟、迁徙的鸟,观察花朵、苔藓、獐耳细辛,观察蝾螈、蝈蝈、蜗牛、萤火虫,以及偶然路过的松鼠、秃鹫和鹿等,他诚实而耐心地为我们描绘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对其自然习性与结构进行了思索和分析,并据此缓缓揭开了自然家族里各种动植物间纵横交错、秩序井然,却又相依相存、复杂微妙的关系。
  戴维将这种管中窥豹的观察实践、感受和启发按照时间的顺序,以日记体的形式写成了自然笔记《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这本描绘一平方米自然样方的著作,每个章节都是一堂生动有趣的科普课,它不仅是一份观测详实的小型生态学百科全书,也是一幅波澜壮阔、色彩鲜艳的生命画卷,更是一次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
  自然笔记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自然教育方式,也是古老的博物学传统的延续。然而,此书的精彩远不止于描述和罗列,而是通过对生物学前沿研究的介绍,更深入地展示了森林丰富有趣的内在世界。也因此,《看不见的森林》有了与众不同的趣味,更具有了科学的深度与广度。作者用简单干净的文字和天真幽默的口吻,记录着一段段奇妙的历险,讲述着一个个生命的奇迹。透过作者那双对自然充满敬畏和好奇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的存在:那些郁郁葱葱、稀奇古怪的花草和真菌,那些在林间与草丛里忙忙碌碌、忘情狂欢的小精灵们,那个袖珍而繁茂的坛城,那个性灵的世界,都朝着自然的方向!而在复杂精妙的生态系统面前,人类的智识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在这些记录与讲述中,我们不时邂逅了爱默生的睿智、法布尔的细致、梭罗的深沉,还有李奥帕德的热烈和敏感。《看不见的森林》不止有科学的精神,美术的视角,文学的方式,更有一颗哲学的心灵。所有描述共同指向万物荣辱与共的主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透过作者极简的笔墨,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个科学家闪光的人格,也因此自然引发了对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戴维不只是保有了孩童般纯真的视角和旺盛的求知欲,亦有智者的成熟、严谨与实事求是。他不动声色地告诉我们,每一株植物,每一只昆虫,都与人类一样,有着独特的内在结构和各自的运行机制,都是大自然进化出来与环境相适应的绝妙精灵。
  对自然的观察其实是人类甚至每一种动物的本能,因为我们都是自然的造物。和大自然亲近的人是善良的,越是熟悉大自然,就越是热爱它。“忘我”是一种方法论手法,通过忘记我们的身份,摒弃我们的自大,才能认识到生命世界的共生本性,但这一点通常很难做到。“我们是装点在生命表皮上的笨重饰品”,戴维这样认为,因此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和发现树叶、雪花、尘埃、菌盖,以及其他更多的微小生命。这个顽皮又执着的研究者,在零下10度的空气里,为了“像林中动物们一样体验一下凛冽的气候”,不假思索地“卸下了全副的御寒装备:毛衣、T恤,还有裤子”;为了细致地、平等地观察地上这些微小的生命,他常常“屈膝跪下”、“肚皮贴地趴下”;为了弄明白飞蛾怎样从动物的汗液中得到足够的钠,他让飞蛾“把喙尖伸进了自己的指缝,吸取汗液”,而他就在一旁耐心地“一直观看了半小时”。对于在林中偶遇的3只小浣熊,他陡然间产生了“抱起一只小浣熊,挠挠它的下巴”的冲动。他羞赧于自己的想法,并承认这有违生物学家的行为准则。而我们,除了报以会意的微笑,还能怎样?能那样去观察与描写自然世界与这些微小生命的人,何其温柔!何其可爱!“科学”一词由来已久,给人以遥不可及的冰冷与陌生,然而,《看不见的森林》里,“科学”却与“文学”一样,是如此的温柔亲切,如此的妙不可言!这是一本轻松有趣,却又优美朴素的著作,自然与艺术、科学与禅思,水到渠成般融于一体,令读者时时遇到阅读的惊喜和乐趣,感受到科学睿智的光芒。而这,远非关在实验室和象牙塔里的专家学者们可以做到。
  令人惊叹的是,作为卓有成就的生物进化和动物保护专家,戴维同样拥有优秀的文学素养,诗一般美妙的语言。他敏锐地感受着大自然中季节变换所带来的生命力,开篇里有这样的句子:“新年始于一场融雪。树林里潮湿、浓郁的气味扑鼻而来。覆盖在森林大地上的一层厚厚的落叶,在潮气作用下膨胀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氤氲的枝叶芬芳。”读时,仿佛耳畔响着细细的冰融化成水滴的声音,令人莫名就心生欢喜。译者熊娇博士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优美的本土化翻译,更是锦上添花,令人如沐春风。
  这样的句子还很多:
  “森林里的绿意就像上升的潮汐一样,从地面开始慢慢往上爬。上涌的绿潮使山坡上流淌着一种万物复苏的气氛。”
  “它们在遮蔽环境下缓慢地生长,隔上几年就要枯死一回,然后重新从根部发芽,一点点地往上长。他们拿时间做赌注,一直等到有隙可乘,重见天日。”
  “树木倒下后,光线趁虚而入。”
  “太阳既是黎明之光的来源,也是清晨鸟鸣的来源。地平线上的光辉,是经过大气过滤后的光线;空气中浮动的音乐,是经过植物和动物过滤后的太阳能量,这些能量为歌唱的鸟儿提供了动力。三月的日出之美,是一张流动的能量网。网的两端分别靠物质和能量来锚定:物质在太阳中转变成能量,能量在人类意识中转变成美。”
  ……读着这些绿意盎然、饱含爱意的奇妙文字,恍惚间仿似回到了童年时代:惊喜于腐烂的树洞中几片胖胖的木耳;蹲在蚂蚁洞边看它们排着队搬运食物;观察燕子如何做窝、如何孵蛋;用自制的捕虫网去捕捉鸣叫的蝉;心焦地等待白胖胖的蚕宝宝长大;看着教室外的电线杆上各种叽叽喳喳的漂亮小鸟发呆……。也由此忽然发现,原来大自然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精彩的剧目,都有值得记录的有趣的事情发生。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每次看到初升的太阳或偶遇洒落树叶间的阳光的时候,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的原因吧。
  李奥帕德在《沙郡年记》里说:“拥有一棵老大果栎的人不只是拥有一棵树,也拥有一座历史图书馆,以及进化剧场里的一个保留座位。”是的,对自然的感知力,是一种心灵的能力,是一种不以利益为准则的观察世界的能力。只有尊重其他微小的生命如自己,才能了解生生不息之源本,明白生命之真谛。只有拥有了对自然万物敬重而欣赏的感知力,才能拥有真正的爱人的能力,从而有可能逃脱拼尽一生追求物质满足的功利思维定势和庸庸碌碌的生活方式,以富足的心灵来体验安宁诗意的人生。《看不见的森林》让我们清楚看见了自己心灵深处干净温柔的那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