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重任 攻坚克难 为全面建成国内知名 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期次:第407期    作者:胡长清   查看:586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审议。
  中国共产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学校步入“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勇担重任,攻坚克难,抢抓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总结
  2012年第六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学校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注重内涵发展,坚持人才强校,成果丰硕
    面对高等教育新形势,学校党委积极调整办学思路,更新办学理念,以内涵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学科引领、教育提质、人才强校、管理创新“四大工程”,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师资队伍力量明显加强。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由20.3%提高到3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由43%提高到50%。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实现了在这三项国家人才计划上“零”的突破。还新增“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6人,“芙蓉学者”讲座教授4人。
  学科建设龙头作用凸显。学科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科研平台25个,其中国家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平台24个(自科类平台21个,社科类平台3个)。学科与学位建设实现新突破。学校成功申报11个湖南省重点学科,新增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和领域各1个;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和艺术学6大学科门类的17个一级学科。形成了林学学科优势十分突出、理科基础较为坚实、工科实力逐步强大、人文社科蓄势待发的多学科、多层次学位点建设新格局。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被列为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进入本科一批招生。获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4个。获得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立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过复核验收并获二次资助。学生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世界工业设计“红点奖”等在内的国际国内奖励500多项,省部级奖励10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位居省内高校前列,获评“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篇,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3篇。在湖南省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中获得“优秀”。
  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多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13项,国家社科基金15项,实现了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各类到账科研经费4.1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奖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51项。培育植物新品种15个,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8个,授权发明专利310项。发表SCI论文320篇、CSSCI论文438篇,出版著作105部。“大米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实现了国家级创新团队“零”的突破。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签订产学研协议174项,参与社会科技服务项目1220项,派出各类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126名,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林业发展规划、果树栽培技术、粮食深加工、旅游景观设计、生态物流、生态城市等领域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学校知名度。企业干部管理培训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坚持把对口支援湘南学院、帮扶凤凰县毛都塘村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成效显著,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内部治理结构更加完善。颁布实施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章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校院两级管理,完善两级学术委员会,推行目标管理和教学科研管理、岗位聘任、绩效工资等一系列内部管理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办学活力。
  (二)注重科学谋划,夯实发展平台,卓有成效
    通过争取化债资金、处置株洲校区等方式,综合化解学校债务;加快完善校园基本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保障作用;重视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不断提升软实力;加快发展国际教育,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学校发展平台。
  办学基本条件日臻改善。获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项目3个,总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完成续建项目2个、新建项目3个、学生宿舍提质改造项目1个。接管平江县国有芦头林场建立了附属实验林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学院老校区资产有偿划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积极推进“两型校园”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网络、办公系统不断升级。师生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得到明显改善。校园环境绿化改造稳步推进,“美丽校园”面貌初显。学校获评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书香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和谐校园建设成效明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发展,以人为本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倡导和弘扬校园高雅艺术,“林大讲坛”、“名师导学”、“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读书节”等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打造特色社团、实践绿色低碳、彰显社团文化”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以共享的理念持续改善民生建设。教职工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绩效工资水平增长137%。实行教职工全员体检,恢复教职工工作日中餐。加强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建设,师生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着力做好校友工作,充分调动各界人士为学校改革发展贡献力量。依法妥善处置若干敏感问题、突发事件,营造了平安、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国际办学格局日趋完善。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稳步推进,不断拓展留学生教育规模。国际教育共招收本科学生1878人、专科学生333人。聘请各类外教59人次,获批省级引智项目18项,召开国际学术会议6次,实施海外名师项目4项,派出海外交换生、海外留学和海外实习生近1000人次,招收各类留学生187人。入选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选派学校”。设立了湖南省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班戈学院,国际教育步入全省高校前列。
  (三)注重围绕中心,创新党建工作,保障有力
    学校党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保障学校科学发展。
  把握正确导向,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学校党委精心部署,在全校上下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条规定”,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一批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查摆“不严不实”问题,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深入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学校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抓好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弘扬主旋律,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主动权,学校荣获“中国大学新媒体百强之优秀高校”。
  筑牢战斗堡垒,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深入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基层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全校建立了32个基层党委、党总支,2个直属党支部,332个党支部,党员人数达5840名。生态教研室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是至今全省高校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党组织。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机制,修订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试行)》。五年来,选拔聘用处级干部91位,对143位处级干部进行了换岗交流。积极探索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分类选任、专题轮训、挂职培养等新模式,学校组织部荣获“全省高校先进组织部门”。
  坚持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坚持抓早抓小,强化预防腐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强化重点工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审计监督和审计成果的运用。认真做好信访举报和线索处理,强化违规违纪审查,积极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廉洁公正的校园氛围。
  同志们,成绩进步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正确领导,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回首过去,我们前行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历届党政领导班子、离退休老同志的心血,凝聚着同志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辛劳,凝聚着所有中南林科大人的智慧与付出。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为学校建设发展给予支持、做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科学把握发展形势,勇于担当历史重任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高等教育激烈竞争,重新洗牌的关键时期,更是我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正确认识外部环境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敏锐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清醒认识到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历史地位和使命,不断实现新突破和新跨越。
  (一)未来五年,我们将迎来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被写入党章,成为行动纲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引领社会各界形成新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以生态、林业和绿色产业技术为特色的大学,我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有责任、有基础,也有能力、有信心更好地肩负起服务“绿色湖南”建设,开创美丽中国湖南篇的新局面。
  (二)未来五年,我们已具备强化内涵建设,创新特色发展的有利条件
    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出台,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更为我校谋求资源分配倾斜,获得政策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校经过十多年整合交融,校区面积扩大,功能基本齐备,师生凝神聚力,形成了上下一心,奋勇争先的共识。这一切,让我们有条件在未来五年聚精会神抓内涵建设,特色发展。
  (三)未来五年,我们要肩负勇于攻坚克难,实现赶超发展的历史责任
    未来五年,高校间竞相发展的态势必将日益加剧。而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开放化趋势,将使我们的竞争对手扩大到国际范围。我们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巨大压力。不加快发展没有出路,不提高质量更没有出路。面对这种激烈竞争,我们没有必胜优势。我们的学科建设正处在负重爬坡阶段,高水平学科、高层次平台、高级别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高档次科研论文都有不足。我们的教职工队伍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学名师和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缺乏;我们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大师级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数量不足,人才断层现象突出。我们的办学资源和条件保障不充分。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办学空间狭小,建设用地缺乏。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学校的排名逐年下降,与同类高校的差距正在拉大。我们的状况是前进一步不容易,后退危险时刻在。我们只有卧薪尝胆,破釜沉舟,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未来五年,我们要将内涵发展这一主题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坚决破除一切妨碍转型的思想禁锢、行为制约和体制束缚,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在转型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实现赶超。
  通过研判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学校面临的竞争环境,比较学校的特色优势,我们确立的发展目标是:将学校办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聚集和发挥学校在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的人才和教学科研优势,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若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个别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若干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同志们,确定目标容易,实现目标不易。既要我们的勇气,更要我们的智慧,还要我们的团结。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照“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文化铸校”战略,以提升内涵质量为主线,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平台建设为载体,明确办学理念,调整办学思路,改革管理体制,实现特色发展。
  一是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困难不可怕,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危机,鼓不起勇气,找不到办法。最重要的是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居安思危,志存高远。我们要摒弃不思进取的惰性,打破因循守旧的陋习,改革制约发展的体制,打造改革创新的氛围。做到这一切,需要我们上下一心,凝神聚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二是必须服从大局,着眼长远。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而改革不可能不调整利益。我们必须服从培育学校整体竞争优势,有利学校长远发展这个大局,敢于打破不合理的体制机制,牺牲一些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
  三是必须保持定力,坚持特色。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成熟的大学心态,瞄准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农林生态为基本的构架平台,以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学科和学校的特色优势为拓展空间,构建学校学科和专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道路。
  四是必须以人为本,学生优先。我们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始终把维护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是必须加强党建,廉洁务实。我们要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创新党建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动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
  (一)重特色,强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落实《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改进主要依据分数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建立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的育人模式与支撑体系。推进分类培养,涉林类优势专业依托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探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研究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大部分应用型专业在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行业领袖”人才和贴近产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专业建设格局。建立适应国家高考改革的大类招生与培养体系,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个性化、模块化人才培养新方案。严格核心课程认定制度,优化课时配置评估机制,加强自主选学课程建设;狠抓第一课堂质量,推进课外兴趣、社会实践、校外实训、优质资源共享等多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各类教改实验计划的实施,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和教学当中,推出一批体现学校专业特色的网络在线课程。以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强化对教学的有效性投入,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保障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科教结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实施“科研创新和学术贡献力提升计划”,提升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学术贡献力。健全以培养质量为导向的导师激励与问责机制,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全过程中的首要责任。建立动态导师管理制度,破除导师资格终身制。大力推进招生选拔制度改革。在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全面推行申请———审核招生模式;在硕士招生上,试行“本—硕”贯通式培养。在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上,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中心,将招生计划向有责任心、高水平的优秀导师倾斜,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平台、国家团队、国家人才和国家重大项目获奖人等倾斜。严把博士“出口关”,提高博士学位授予中对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为核心,完善学位点评估工作机制,建立学位点竞争发展机制。到2020年,实现新增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8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型授权点;新增1个专业博士学位类别、1个交叉学科博士点。
  (二)重交叉,强优化,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要围绕“双一流”建设,创新学科发展机制,构建学科集群发展新格局。纵向构建国际一流、国家一流学科、省级重点(一流)学科以及校级重点学科四级学科体系。横向实施生物质材料与能源、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等学科群强化工程,建设ESI前1%学科;还要以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作为各学科群的重要牵引,以ESI前1%学科为努力方向,力争建成2-3个国内一流优势特色学科群。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破除学科资源管理和使用上的体制性障碍,健全学科资源共享机制,激活学科建设资源存量,科学配置学科资源增量。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共享发展机制,推进学科集群共享发展,着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三)重领军,强团队,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和师资建设
    要进一步突出学术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人才与学科捆绑战略。重点实施好“卓越人才建设工程”、“高端人才建设工程”和“青年人才建设工程”三大工程。建设一支以院士领衔,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务实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组建若干个学术创新团队,发挥高水平领军人物的人才聚集效应。加大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力度,提高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和有国外学术经历的比例。发挥好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传帮带作用。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实际和各类人才成长特点,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
  (四)重平台,强创新,提升科研和服务能力
    遵循创新发展的理念,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参与重大科研计划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组织运行机制;实施高水平创新平台和标志性成果培育工程;进一步完善三层次科研基地创新链,形成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良性循环系统。力争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新突破,争取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60项;实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和杰出青年项目的新突破;新建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地新组建若干个不同类型和层次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争取实现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突破;进一步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实施“名刊工程”,不断扩大学术影响。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突出重点,打造服务品牌。探索多种社会服务模式,推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学科集群对接产业集群,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与技术、经济林产业、林业生物产业、森林健康产业、粮食深加工、生态文明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建设高水平智库,增强学校在国家和区域战略层面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地与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强强联合”;以合作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为重点,筹建行业产业“战略联盟”,提升学校在行业中的地位。
  (五)重传统,强载体,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特色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加强“中南林科大精神”、办学特色、优良传统的研究和凝练;加强对校训、办学理念的诠释,增强师生及校友的凝聚力、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要着力加强校园文化顶层设计,创新文化载体。完善和丰富校园形象设计系统,启动校史馆、科普馆(标本馆)建设,完善学校宣传片、学校画册、学校生态图谱等设计制作。创建不同学科门类的高端品牌论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重点打造师生绿色社会服务、学生绿色公益社团、绿色书香校园、林大讲坛、名师导学等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品,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倡导和做强具有时代特征和林科大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文化、严谨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依托学校国家及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和湖南省绿色发展研究院等资源,力争将学校打造成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绿色智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南林科大”文化。
  (六)重内涵,强提升,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坚持以国际视野审视谋划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整合校内国际教育资源,归口职能部门统一、协调管理。以中外合作办学为载体,深化教育、科技和学术交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未来五年新增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3-5个、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2-3个,留学生比例达到在校生规模的1%;依托优势学科群,积极争取与更多的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有计划地主办在学科领域中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以建设孔子学院为基点,筹建"中非"、"中亚"以及"中美"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基地)。
    (七)重基础,强民生,深化和谐校园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实现学校改革发展成果由师生员工共享,不断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持久动力。加强生态校园建设。整合资源,从生态文明视角整体规划、设计和打磨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好生态教育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生态文化教育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全面启动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数字资源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提供决策参考。加快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创新个性化服务。继续争取扩大校园用地面积。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教职工待遇稳步增长机制。探索利用周边相对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办学资源,为教职工子女就托、就读优质学校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师生健康水平,重视和组织好教职员工的健康检查。创新后勤管理机制,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推进校友工作,服务校友终身职业发展,健全校友支持学校发展长效机制。
    (八)重规范,强管理,完善大学治理体系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实施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章程》为指导的新规章建设会商与审查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体系。健全学术组织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教授治学;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校内管理机构改革力度,精简机构,优化功能,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服务队伍,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责权统一、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调整学校与学院事权财权人权关系,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学院相对独立的自主管理权和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院办学活力。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党性教育这个核心、道德建设这个基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要认真抓好党委中心组学习,着力增强领导班子的"四个意识",并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增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和管理,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大力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平党建和政治理论研究成果。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三全育人"。
    (二)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全面加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书记为党员上党课制度,落实好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党支部设置和组织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健全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机制,不断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定期排查、分类指导、重点帮扶等举措,加大软弱涣散党支部的整顿力度。开展"党员示范岗"创评活动,建立健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用好党费,建立党建工作激励保障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按照任人唯贤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氛围。健全干部任期制、交流轮岗制和退出机制,形成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业绩考核制度,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教代会民主评议干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大力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拓展培训渠道,坚持在实践中培养、考察、锻炼和使用干部。
    (四)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制度保证。不断完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适时修订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院党政联席会等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建立健全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党内情况通报等制度,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保证党内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强化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的执行力。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加强党内监督。完善校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员、联系统战成员、联系群众等制度建设。
    (五)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以坚强的党性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谋实事、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力戒虚夸浮躁和形式主义;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切实加强宗旨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作风先进和纯洁的试金石;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六)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要认真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把反腐倡廉建设和推进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学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加强对干部任用、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招生考试和科研经费等重点领域、焦点事项的监管,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进一步加大党务、校务公开力度,积极推进"阳光工程",发挥阳光服务中心作用。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等教育肩负重大使命。加快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中南林科大人继往开来、追求卓越的历史选择;是中南林科大人牢记使命、服务国家的时代责任;是中南林科大人直面挑战、推进发展的迫切需要。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