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加速推进我校一流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在我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工作大会上的报告

期次:第411期    作者:廖小平   查看:517

老师们、同志们: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内涵发展,努力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阶段。这次学科建设与人才工作大会是在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召开的,也是在学校第七次党代会之后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开好这次会议,对于推进我校学科和人才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整体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在总结分析学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科建设和人才工作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谋划和部署学校学科与人才发展战略;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体制、机制等系列改革,为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奠定基础。
  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大会报告。
  (一)主要成绩一是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有新突破。到“十二五”期末,我校获得了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1个湖南省重点学科。其中林学、生态学被评为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了12个学位点培育学科。新增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和1个领域;新增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是学科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十二五”期间,新增科研平台25个,其中国家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平台24个。申报成功了3个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三是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局面。“十二五”期间,学校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自主培养和重点引进相结合,努力接轨国家和地方各种人才项目,人才质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现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领军人才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8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4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1人;入选湖南省“百人计划”
  创新人才7人。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35%(增长了15%);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了50%;从学缘结构上看,师资队伍中非本校毕业的占78%,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人数增加了60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是从事学科建设和人才工作的老师们和同志们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的结果,更是几代中南林人不懈追求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为我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工作做出贡献的老师们和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突出问题“十二五”期间,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与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比、与省属地方高校和国内同类高水平大学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总体来讲,一是学科结构体系和布局不合理;二是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严重不足;三是科研实力有较大差距,服务社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不强。上述因素决定了我们学校的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这是“十三五”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是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去解决的最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在学科建设方面。一是引领学科发展和承担战略重点或重大科研项目的杰出领军人才和团队缺乏;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团队意识不强,协同创新能力太弱。二是学科带头人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学科体系不完整,学院设置与学科结构和总体布局不相适应,导致学科研究方向较分散且不稳定;传统特色学科条块分割、人员和资源分散,很难集中优势在本学科前沿开展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也不能在关键科学研究领域和本学科重要研究方向占领制高点。三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取得的高水平成果太少;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也不高,标准和要求偏低;毕业生学位论文优秀率较低。四是学科文化和学科生态欠佳。学科治学环境不佳,学术氛围不浓;团队意识差,缺乏有组织的重大科研攻关活动;缺乏你追我赶、优胜劣汰的学科文化和学科生态。
  在人才工作方面。尽管通过持续不断地深化改革,我校人才工作逐渐呈现出较好的上升态势。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中青年后备人才匮乏仍然是我们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和危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对人才工作认识不足。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聚焦点,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列出了五大建设任务,其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放在了五大任务之首。而目前在我校,人才工作说得多、做得少。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固步自封、骄傲自满,武大郎开店、容不得高人等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我们部分干部或者是对人才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或者是自身实力不够、自信心不强。没有求贤若渴、广揽人才的意愿和主动性。没有树立放下身段、服务人才的意识。还有少部分干部和学科带头人没有跳出自我、自利的小圈子,没有站在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高度来谋划学科团队的建设。这些现象都严重地制约了人才工作的进程。
  二是高层次人才数量少。目前,我校国家级人才与国内、行业内和省内部分院校比较相差甚远。我校现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共7人。而包括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在西北农林有55人、北林有27人、福建农林有27人、东北林有21人、南京林有15人、浙江农林有11人;湖南师大有28人、湘大有17人、长沙理工有19人。我校不但没有院士,国家杰青、国家优青、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千人计划青年学者、国家青年拔尖人才等青年人才也未取得突破。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所占比例仍然偏低,与其他高校相比仍存在差距。我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仅为35%,均低于省内同类高校和行业内同类高校(如:北林70%、东北林45%、南京林50%、湖南师大51%、湘潭大学52%、湖南科大48%、农大45%、长沙理工38%)。
  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畅。究其原因,(1)领导体制还不顺畅。学校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责权清晰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有待于完善;(2)学校、学院和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高效务实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3)人才工作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工作绩效考核机制;(4)有利于特殊人才引进和培养及快速成长的工作机制、环境和全程服务平台还没有建立。
  四是人才政策不够完善。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和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各高校出台了优厚的人才招聘政策,开始了新一轮的人才抢夺战。我校面对新形势在对部分国内高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也在及时修订和优化相关的人才政策。但与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要求相比,我们的人才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人才政策吸引力还不够强。
  五是人才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学校的人才工作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以下现象:(1)不能够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来正确认识当前政策的必要性,存在某种程度的“小农意识”;(2)缺乏敬畏心,照章办事做得还不够到位,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落实,存在推诿现象;(3)不注重研究和跟进政策。
  一流学科建设是我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主线,也可以说是整个规划的灵魂。而一流学科的建设,关键在人才队伍。所以整个“十三五”学校工作的重点就是两句话:一流学科建设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今天,我不准备系统全面地泛泛而谈,而是要聚焦“一流学科建设”这个核心和“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关键。首先我们要深刻认识学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难得的机遇国家宏观政策为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后,各高校积极行动,围绕“双一流”建设方案,立足自身发展战略,谋划学校新的建设发展蓝图。我校也要着手准备、精心谋划“双一流”建设,力求科学规划学科建设路径,着力推进一流学科的建设。
  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国家专门针对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所有高校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更是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发展机遇。相比于一些学科门类多、学科发展水平一般的综合性高校,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具有更大的优势,在凝练方向、整合资源方面更容易聚焦。相关数据显示,部分行业特色大学的一批学科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比如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共有50所高校拥有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其中有35所是行业特色大学,占70%;总计有115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含并列),其中行业特色大学拥有62个,占54%。此外,在拥有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的187所(11月份达到193所)中国内地高校中,有100所是行业特色大学;有27所中国内地高校的4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包括7所行业特色大学的10个学科。这表明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具备冲击“双一流”的基础,必将成为“双一流”建设中极具竞争力的一个群体。我们要看到差距,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
  “以特色创一流”是国家“双一流”方案的思想内涵,我校的特色学科就是我们争创一流的基础。我校经过近六十年的建设发展、经过“十二五”期间“四大工程”中的“学科引领”和“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集中精力推进内涵发展,为我校一流学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环境。所以“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对我校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
  (二)巨大的挑战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学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我校综合实力不够强、学科优势不够突出。从我们自身来看,我校的特色学科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基础,但优势不突出。且弱项和短板还很明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乏是我们最大的隐忧。加之科研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够强,这些就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二是竞争对手变多。伴随着高校间身份壁垒的打破,竞争格局将更加开放,我们的传统特色学科和行业资源也将面临来自综合性大学、其他地方高校的强力争夺,竞争态势更加严峻。不论什么层次和身份的高校,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一切都靠数据说话,靠实力竞争。三是林业高校的快速成长与跨越发展。在带有“林”字的大学中有4所学校的若干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西北农林6个、东北林3个、北京林大2个、福建农林1个),而西北农林不但有多个ESI前1%学科,更有1个学科进入ESI前1‰;南京林大目前已有三个学科ESI潜力值达到0.8。我校学科不但与ESI前1%学科还有很大的差距,与位居国内前10%的学科相比也还有一段距离。在2016年全国农林类高校排名中我校排在第20名(以大学命名的34所,其中含3所海洋大学),位居有“林”字头大学的第6位(共8所),浙江农林大学紧追其后。可谓前有猛虎拦路,后有强兵追杀。四是面临湖南省“双一流”建设方案的现实挑战。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三五”规划(湘教发〔2016〕45号)明确湖南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准备建设8所高水平大学、40个一流学科、190个特色学科(含40个交叉前沿学科)、80个特色培育学科。目前,湖南省有8所高校32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中南大学11个、湖南大学8个、国防科大4个、湘潭大学3个、湖南师大和湖南农大各2个、长沙理工和南华大学各1个)。湖南省围绕ESI排名来建设高水平大学,我们的机会在哪里?五是财政压力大。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且来源单一。学校2016年财政收入7.0339亿元(未来几年的增长幅度也不会太大,到2020年预计接近10亿元),其中工资福利、个人和各种补助支出3.9亿元,各专项经费,剩下用于建设的经费非常紧张。面对现实,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计划每年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这与其他高校动辄上亿元的建设经费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希望大家要充分认识到机遇的宝贵、挑战的严峻。假如我校能够进入湖南省“双一流”建设行列,那可能就是学校发展走上快车道的转折点、实现腾飞的新起点。否则,就会失去发展先机,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想以后赶超更是难上加难。入则生、出则亡,用“生死攸关”或“生死存亡”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此,“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坚持重点突破,坚持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不动摇。围绕这一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关键的核心指标。殷切希望大家要有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切实增强对中南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真正统一思想、凝聚智慧。既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又要服从大局、协力同心。子曰:知天命,尽人事。明确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事业做好。人一辈子一定要做好一件事,不做不会怎么样,但做了会很不一样。
  (一)正确把握目标任务与建设内涵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具体目标是通过一系列设定的指标来实现。主要任务就是实施好“四级学科建设体系”(即国际一流建设学科(ESI前1%学科)、国家一流建设学科、省级一流建设学科和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和推进“三大人才建设工程”(即领军人才建设工程、高端人才建设工程和青年骨干人才建设工程)。
  我们构建“四级学科建设体系”,提出“三大人才建设工程”,其核心目标指向就是一流学科(特别是ESI前1%学科)、高层次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
  (二)明确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思路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外部的发展形势也很明朗,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结合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我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以特色创一流,以合力强优势,以改革促发展。
  以特色创一流。这是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方案》明确提出“扶优、扶强、扶特”。特色就是比较优势、就是竞争的先天优势。以特色创一流,就是以优势争一流。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重点突破,即集中力量推动优势学科率先实现国际一流,以一流学科带动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7Berkeley)原有100多个学科,各个学科的发展非常均衡,但特色不明显,始终游离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之外。后来学校转变发展战略,决定集中力量重点扶持生物原子工程学科的发展,并使不同的学科都尽量去和生物原子挂钩,使其他学科也形成了生物原子的特色。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加州伯克利的生物原子工程学科跃居世界第一,获得17个诺贝尔奖,学校很快享誉世界。一所大学,不可能在很多学科领域同时达到一流,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率先从特色优势领域去突破。我们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特色创一流的基本方针。
  以合力强优势。在以特色创一流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仅靠特色学科单兵作战,永远冲击不到一流水平,必须凝聚多学科合力来进一步增强学科优势。在我校一流学科三级体系建设中,国际一流学科(ESI前1%学科)的平台必将是开放式的,不仅有农业科学(林学)、环境与生态学(生态学)、材料科学(林业工程)等优势学科的进入,也有其他学科(包括涉林和非林学科)优势方向的进入,非林学科如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等学科也应充分体现和紧密结合涉林学科的特色,形成自身的优势方向,这些优势方向在这个平台上融合,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这样,不但做强了涉林学科,也带动了非林学科的发展,并实现了涉林学科和非林学科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也就是说,实现某几个学科的国际一流,不单单是这几个学科的事情,每一个学科都应在这一目标下找到各自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在与这些学科的协同发展中,形成更强的特色和更突出的优势。只要符合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的要求,对ESI前1%学科建设有支撑、有贡献、能发挥作用的其他学科和学者,均能被纳入建设平台的政策体系和支持计划,最大限度地扩大一流学科建设阵容。
  以改革促发展。通常说改革是动力,而对一流学科建设来说,改革就是绝不可少的制胜法宝。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资源、组建学科团队,必须提前做好政策、制度的安排,必须建立高效灵活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因此,相关的配套改革必须同步推进。当然这些改革最终都将落脚到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以及资源配置改革等方面。不改革,就不能凝聚起更大的竞争优势,不改革,就不能激发各类人才投身一流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不论是为了学科成功进入国际一流,还是为了保证以后取得建设成效,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不能治百病,但不改革必然死路一条!
  (三)精心谋划一流学科建设按照以上主要思路,学校已拟定了一流学科建设初步方案,正在研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其内容主要涉及两大问题:一是从设计层面,如何优化学科总体布局,为一流学科建设优化生态、厚植基础;二是从操作层面,开展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从哪些环节入手。各单位要根据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学科建设规划,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完善各专项规划、学院发展规划并制定实施细则。
  1.优化总体布局,构建学科建设金字塔为了从整体上推进学科建设,在四级学科建设体系基础上,我们要将全校所有相关学科进行总体布局和优化,合理搭建学科建设的金字塔结构。处于塔顶的是最具优势的特色学科,塔身中部和底部是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塔身周围是新兴交叉学科。用这个金字塔可形象直观地来描述学校的学科布局、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科建设的思路。
  以一级学科完整性优化学科布局、构建学科建设金字塔,与推动“一流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对处于塔顶的优势学科,我们将实施“攀登计划”,进行重点建设,使其主要研究方向逐步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最终目标就是冲击世界一流,打造学科高峰;对处于塔身中部、底部的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我们将实施“振兴计划”,使若干学科或特色方向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水平,固本强基,打造学科高原和高地;对新兴学科,我们将实施“提升计划”,做好人才与技术储备,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和能力,抢占制高点。学科结构的逐步优化、学科整体实力的逐步提升,是我们建设一流学科最坚实的基础。
  2.抓住主要环节,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布局和建设体系理顺之后,具体操作层面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三选三定”,即“选方向、选队伍、选支撑,定目标、定标准、定责任”。
  选方向,就是要确定优先建设和重点支持的学科方向,这是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怎么选?主要把握三个原则:第一是选择优势学科的优势方向。第二是在优势学科中选特色方向,增强比较优势。要抢抓战略机遇,围绕某个特色方向,抢占先机,争取异军突起。第三是选序,即便是处在金字塔顶部或上部的优势学科方向,重点支持也要有个优先顺序。第一轮建设哪几个,下一轮争取建设哪几个,都要有考虑,这个序当然也是动态的。
  选队伍,就是要立足当前,要围绕重点建设学科方向,从全校层面组建若干高水平学科团队,把相关学科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和骨干教师组建成能攻坚克难的先锋队,改变各学科成员单打独斗、力量分散的局面。要优先支持这些学科团队在项目组织、成果培育和国际化等方面迅速提升,构筑人才高地。着眼未来,我们要紧密结合学科建设需求,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主动出击,有的放矢地延揽高端人才和团队。
  选支撑,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扩大一流学科建设阵营,把有关学科方向及资源融入一流学科建设。我们与同类高校相比还没有很突出的竞争优势。要增强学科优势,一靠内涵建设,这是慢功夫,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二靠资源整合,凝聚学科合力,就是“以合力强优势”,这是我们当前要做的。学校将研究制定方案并强力推进,把有关学科方向的资源融入一流学科建设,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撑体系,五指成拳,才能增强竞争优势。优势学科要主动选好其他相关学科作支撑,其他学科方向和学者也要找准自己的贡献点,主动与优势学科结合,多学科携手冲击国际一流学科。
  定目标,就是要给一流学科建设对象设定比较高的目标。学校对重点建设学科的政策、资源支持力度将是最大的,这也意味着这些学科肩负的责任也最大,建设的目标也会很高。比如说,在规定的期限内要进入ESI学科前1%、或在规定的期限内进入ESI前1%期望值要达到多少、或在国内的排名要前进多少位、在同行业高校的同类学科中分别进入到什么位置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目标来设定。各学院和各学科都可以对照国际一流或国内一流学科标准,找准参照标杆,确定各学科发展的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扎实建设,不断赶超。
  定标准,就是要定学科建设的标准和学科考核评价的标准。这一条非常重要。我们建一流学科,首先要弄清一流的标准是什么。目前为止,可能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是学科评估和学位点评估的标准、学校“十三五”规划中的许多指标特别是关键的核心指标,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科的实力和水平。我们要进行认真研究,坚持国际标准与国情实际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学科声誉、人才队伍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国际化水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水平以及社会贡献等核心指标上,明确我们的目标,把一流学科建设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定责任,就是要理顺和明确从学校、学院和学科直到个人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职责。学校负责顶层设计、统筹目标和整合资源,各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学科建设联动机制;学院发挥主体作用,负责具体实施建设;实行学院院长和学科(或团队,以下同)负责人负责制,学院院长和学科负责人是学科发展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是学科团队的核心。学校将制定学院院长和学科负责人业绩激励政策,进一步扩大学院院长和学科负责人的责权利,明确其学科建设、人才引进、青年后备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责任,同时赋予其在人员、经费和资源等方面更大的调配自主权。各级学术委员会要发挥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作用,为一流学科建设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四)建设一支与一流学科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面对人才队伍这一短板,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攻坚克难,努力实现人才队伍整体实力的大幅提升,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必需的人才支撑。
  1.抓住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两个重点古今中外优胜劣汰的铁律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建设一流学科的铁律同样是如此。要实现一流,高层次人才是关键、是要害、是急需。同时,中青年人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人才占据了整个教师队伍的两头,一个是领头羊,一个是基础。我们的策略是“抓两头、促中间”,领头羊和基础抓好了,就必然会对中间部分产生压力,带来动力,也会对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建立良好的基础。这两头是人才工作的突破口,也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着力点。
  2.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会着力加大人才工作力度,特别是对金字塔顶部(ESI前1%建设学科)或上部优势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会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一是解放思想,调整优化高层次人才政策。制定“树人学者”引进、选拔与管理办法,力争使我们的高层次人才政策在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优势。二是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建设这个主题,做好顶层设计。明确需求方向和人才层次,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三是创新人才引荐遴选机制。建立高效的人才引进渠道,尽快形成“覆盖广、触角深、反应快”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网络,推进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建设,确保学校“十三五”规划中人才建设各项指标的完成。四是建立学校科学决策、学院主动落实和部门主动服务的高效联动机制,对高层次人才提供最大支持、最优服务。五是实行聘期管理,加强考核,与每一位高层次人才签订聘用合同,实行目标任务考核激励,同时对学院和职能部门的配套支持工作进行考核督促。
  3.深化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改革青年教师是我们教师队伍的主体,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们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抓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做好以下引进和培养工作。一是优化招聘人员的学缘结构和国际化背景。在教师招聘中推行3+5+2模式,即新进教师中要求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或1年以上海外学术经历者占30%,来自985、211高校的博士(博士后)占50%,自我培养的优秀博士后占20%。二是下决心改革用人机制,建立竞争流动制度。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实行“准聘”“长聘”制度。在限定期满后,达到业绩标准的进入“长聘”,未达到业绩标准的进行低聘或辞退。对原有的在职教师深化岗位聘用改革,实行高聘、续聘、低聘、转聘和退出制度。三是多渠道投入,加大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推行“人才工程+团队”的培养模式。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到海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半年以上的学术研修。四是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改善博士后培养条件,充分发挥其人才蓄水池的作用。五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管理。青年教师入职后就必须实质性地纳入各类教学和科研团队,青年教师培养情况将作为学院、学科考核的重点,作为学院院长、学科负责人岗位聘期考核的重要指标。
     4.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学校党委和行政把握方向、谋划全局,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组织人事工作部门负责人才工作组织部署、计划制定与实施。三是学院负起人才工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四是各职能部门做好相关政策研究和提供优质服务,全校上下要建立责权清晰、任务明确和操作快捷的人才工作决策机制,形成学校、学院和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快速反应、高效落实的联动机制。
     5.改革完善人才工作年度考核办法
     改革二级单位年度考核办法。把各单位年度考核与规划实施紧密结合,要将“十三五”规划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单位、各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中。特别是各学院、学科、团队,要明确各自的年度工作目标。这其中人才工作当属重点指标。学校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对不同学院将赋予不同的目标要求。年末对照年度目标任务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实施奖惩、资源分配和干部评价任用的依据。根据考核结果,对各单位员工和正职负责人奖励性绩效工资实行奖优罚劣(上浮或下浮)。
     建立学科负责人考核办法。把学科负责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将团队成员的培养作为学科负责人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人才队伍建设的绩效作为学科评优、建设立项、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一切事业都是人的事业。成就人才就是成就办学目标。虽然学校人才建设和改革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统一思想、勇于面对、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迎来人才队伍的大发展。
      国家“双一流”建设从2016年正式启动,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与高校五年建设规划同步进行。因此,学校要尽快启动机构改革,加快学科优化调整,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推进一流学科项目建设是学校“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
     以上是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工作的主要思路,当然这些思路要转变成政策制度和实施方案,还需要进行系统地完善。希望大家多建言献策,使“十三五”期间学科和人才这两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老师们、同志们,“十三五”期间是“双一流”建设和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的叠加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学科建设和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层次高、内容多、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学校发展的大局,事关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我们要瞄准目标、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扎实工作、狠抓落实,谋制胜奇招、促跨越发展。不断开创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工作新局面,完成学校“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学校更长远的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跻身世界知名、国内著名、特色鲜明的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的起点上将学校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故而本届班子和全体教职工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和“为他人作嫁,为后人造福”的远见和胸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振奋精神,团结一心,为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实现学校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