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 惜今朝国泰民安

期次:第418期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黄 艳   查看:64


  炎炎夏日,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令人神往的革命圣地———延安。“要真正懂得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到延安来!”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斗争,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创了伟大的事业,它与中国近现代的诸多历史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人民心目中是神往之地。而现今,延安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也已成长为全国最为闻名的红色旅游城市之一,它既承载着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历史,也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伟大祖国走向腾飞的伟大历程。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行走在延安,有种神奇的时空交错之感,有时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那个激情澎湃的革命战争年代,试问自己可否愿意为国家的自由、民主和独立奉献牺牲……;恍惚间,似乎又回到现实,感叹于祖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宝塔山、杨家岭、枣园,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遗址,就像一位耋耄老人在平静地诉说着她过去波澜壮阔的历史,让人流连忘返。然而,对延安历史解读最为完整系统的当属延安革命纪念馆,我们将它设定为延安之行的终点站。
  7月的延安同样酷热难耐,但丝毫没有减弱人们前来革命纪念馆参观的热忱。我们一行13人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进入了纪念馆。迎面而来的便是巨型雕塑,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率领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战士魏然屹立于宝塔山下、延水河旁。延安纪念馆的陈列面积较大,有10677平方米,陈列方式多样,既有较为传统的照片、文物、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品,也有较为现代的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半景画、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领导革命的13年光辉历程。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陈列体系是按照历史编年体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六个单元展示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的伟大实践和理论设计: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毛泽东思想地位的确立;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先后参观了不同主题的展厅,最为感叹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还有在今天依然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1939年2月毛泽东同志号召人民在当时边区缺衣少食的艰苦环境下克服经济困难的亲笔题词。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创了党和人民、领导和群众同心同德、战天斗地的壮丽篇章。其中,展现延安精神的一件文物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一辆纺车。据说,这是由朱德在1940年勘察南泥湾时发现的,就是由这辆纺纱车开启了“纺纱运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将当时被誉为“战斗武器”的纺纱车放到了自己办公室,在工作之余坐下来亲自纺线。正是中央领导同志的这种为政之风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军民同心共同实现了边区的自给自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延安,既是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今天的延安,俨然已发展为现代化的都市,每天迎接着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的参观者、学习者,就如我们在这里接受革命的洗礼,之后又带着澎湃之情投入改革开放的洪流当中。70多年前的延安,是全国人民心中的灯塔,照亮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今天的延安,它依然是全国人民的指路明灯,警示我们从何而来,又应将奔赴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