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不老

———返湘落址雪峰山下的首批工农兵学员写给母校的一封信

期次:第424期    作者:王足根   查看:53
敬爱的母校:

睽违四十年了,却无时不在魂牵梦萦。您诞生在火红年代的湘楚大地,虽经六十年风雨沧桑,您却不老,我们至情至爱的母校!

母校不老,老去的只是岁月流逝,而您的体魄愈益健壮,心智自惟至熟,容颜更加美丽。

母校不老,因为您始终不违初心,秉持“树木树人”的办学宗旨。曾因随形势上命难违,您南下北返六度迁徙。这在中国院校的办学史上,除了抗战初期从北京转辗流离到云南落脚的西南联大,如此频繁长途迁址的,或许唯有母校您了。然而不管何时何地,您总是克难履艰,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六十年为国家培养了二十万各类专门人才。一代接一代走出校门的莘莘学子,分布在华夏大地的各个部门领域,尽情发挥着聪明才智,将母校的教导母校的精神代代相承,让母校的青春永不衰微。

母校不老,因为您有着“求是求新”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六十年励精图治,从森工林业单薄的学系,发展到今天理、工、农、文、经、法、管、教、艺九大学科门类;从悬索理论,木材分子学屈指可数的科研成果,到现在硕硕骄人的教研业绩,母校,我们真的为您自豪!

母校不老,因为您有着关爱学生的博大情怀。我们是当年母校从粤返湘落址雪峰山下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黉门初开,百端待举。在底层历练过的一代知青,我们更有书到用时方恨少,手中无器不自由的切身感受,尤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沅水江畔到威虎山头,我们用双手架设了近十公里高压线路;夹皮沟里,我们安装了几十个车皮的校办工厂机械设备。大山深处,我们捧读如痴,啮书如虫。听天一老人话传统,宏光书记忆长征。“开门办学”,同实践结合,“双抢”支农,与乡村接地,饮溶洞甘泉,听高山流韵,览梯田金黄,品湘西风情,度过了三年艰苦而充实、紧张而快乐世间罕见的大学生活,在共和国的高教史上抹下了一笔浓墨重彩,留下了一个品评不尽的永久话题。无可讳言,由于特殊年代所致,我们学业程度不一,“先天营养不良”。为此,母校为我们倾注了加倍的心血,院系领导从学习到生活关怀备至。方旦谷,许芳亭,李勋南,王杰等老师们更视学生如子弟,他们苦心谋策,因人施教,循循善导,让我们基本能跟上教学计划进程,顺利毕业重返社会。四十年了,我们的记忆历久弥鲜,永志难忘!不管是我们前届学长抑或是以后的师弟师妹,所有校友都会铭记您的仁心大爱。

母校不老,因为母校的使命与精神和着人类生存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节拍。那位年近古稀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林垦部长的梁希先生上任不久即题词:“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艺人”。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森林覆盖率已由13%增长到将近20%,这是一个林业发展奇迹,中南林的广大师生在创造这一奇迹过程中挥洒了多少汗水,做出了多少贡献,有多少个有名和无名的英雄!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振奋人心新的发展理念的感召下,中南林人将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创造更大的林业奇迹,梁老先生当年描绘的蓝图必将同中国梦的实现变成美丽的现实。

母校,六十年前您如一株新苗破土而出,如今已成参天大树,巍峨华盖,铁干虬枝,绿叶婆娑,无限生机。

母校不老,我们老了。我们老了,却还年轻!年轻在祖国山河的竹树繁茂中,年轻在沃野草原的花香里,年轻在绿神母校的庇荫下!

母校,走过四十年的日月风尘,我们深深感到:当年投入您的怀抱是我们无悔的选择,一生的荣幸。我们从您的身上遗传了良知良德的基因,秉承了艰苦玉成的精神,学到了赖以生存和报效国家的本领。

母校,您的六秩华诞,我们回来了,毋需鲜花,沒有俗礼,只为探亲,只为问候,只有一声衷心的祝福!

如果有来生,您还是母校。

最后,在您迎来六十华诞之际,我们恭祝您生日快乐!希望您越来越好!

原森工系七五级木综班全体校友

2018年10月12日